药企抢滩千亿医美蓝海,仍需面临“三重阻击”

文/秋牧 2022-11-15

那么在先后砸下重金入局后,来自药企领域的跨界选手们各自的战果又是如何?

相较于主营业务与医美毫不相关的服饰、房地产企业们来说,传统药企转型医美在消费者群体中天然具备更高的可信度,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已有超过30家上市药企通过收并购或大力自研的方式快速切入医美赛道,这其中也不乏华东医药、四环医药、康哲药业等知名药企。

那么在先后砸下重金入局后,来自药企领域的跨界选手们各自的战果又是如何?


图片

10月25日晚间,华东医药披露2022年三季度报告,2022年1-9月份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78.6亿元,同比增长7.4%;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9.0亿元,同比增长7.9%;今年前三季度,华东医药医美板块整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实现营业收入13.7亿元(剔除内部抵消因素),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按可比口径(剔除华东宁波)同比增长113.7%。

国内医美方面,2022年1-9月欣可丽美学实现营业收入4.4亿元,核心产品Ellansé®伊妍仕®销售收入较第二季度明显提升。目前,中国市场已成为Ellansé®伊妍仕®产品全球第一大市场。

成立于1993年的华东医药,此前主营业务分为医药商业和医药工业两部分,主要产品百令胶囊、新赛斯平、赛可平、阿卡波糖片等药品在国内生产厂家市场占有率均为第一,公司也曾长期位列二级市场“白马股”之一。但随着2018年集采政策落地,仿制药概念遭受重创,华东医药接连遭遇股价大幅缩水、营收能力快速下滑等困境。

重重压力之下,华东医药积极向医美领域转型,通过收购、参股、代理等方式快速完成产品和业务整合。据华东医药2022年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东医药医美业务实现共营业收入 8.97 亿元,约占到总营收的5%,同比增长率达130.25%。

新业务板块的快速成长,得益于华东医药在医美产业的提前布局。早在2013年,华东医药代理韩国LG化学的伊婉玻尿酸系列产品,该产品在国内玻尿酸中低端市场具备较强的品牌影响力。

2018年,华东医药又斥资1.69亿英镑收购Sinclair的100%股权,获得了包括 Ellanse(少女针)在内的核心产品。去年8月,华东医药少女针产品「伊妍仕」获批上市,负责该产品推广销售的子公司「欣可丽美学」2021年实现营收1.85亿元,运营当年即实现盈利。2022年上半年,该公司实现营收2.71亿元。

四环医药:

仿制药失去想象空间

乐提葆四个月卖出20万瓶

创立于2001年的四环医药,在登陆港股后也曾迎来持续几年的业绩飞涨,其净利润更是在2015年达到了20.45亿元的高峰,但在此之后该数字便开始缓慢下滑,直至2021年已萎缩至2.33亿元。

2018年后,重点监控合理用药、医保谈判、国家集采等一系列行业政策陆续出台,充当四环医药营收支柱角色的仿制药业务增长空间大幅缩减,营收利润下滑已成必然。

值得庆幸的是,四环医药也早早地对医美业务开展了前瞻性布局。2014年,四环医药与韩国Hugel公司进行战略合作实现其肉毒素产品在国内的独家代理,正式切入医美赛道。发展至今,四环医药旗下医美子公司渼颜空间目前已有十余款医美产品,其自研产品目前主要集中于医用敷料等技术门槛较低的领域,代理产品则更多的覆盖注射类轻医美等技术门槛较高的品类。

2020年,「乐提葆」在国内获批上市,成为了第四款在国内获准上市的A型肉毒毒素,该产品于次年2月上市销售,并在上市仅四个月后交出销量超20万瓶的耀眼成绩。据四环医药2021年年报显示,公司医美业务营收及分部净利润分别为约3.99亿元及约2.49亿元,同比分别暴涨1383.3%及971.1%。

或许是受“康桥截胡Hugel股权收购案”的影响,近半年以来四环医药多款自研医美产品相继获批上市,产品管线加速落地。今年3月,四环医药收购深圳易美80%股权,将公司医美业务延伸至光电设备领域,足见四环医药对培育医美业务的重视程度。

康哲药业:

集采政策冲击公司营收

疯狂“买买买”完善产品布局

图片

10月7日,与四环医药同为港股上市药企的康哲药业发布公告,称其附属公司康哲美丽与韩国公司BMI KOREA CO., LTD.(简称BMI)就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100U冻干粉针剂订立许可、合作和经销协议。

相较已成红海的玻尿酸市场,国内目前仅有4款肉毒素获批上市,市场竞争相对温和。康哲药业表示,此次合作符合公司向医美领域持续发展的战略,引进BMI肉毒毒素产品有助于填补其以往在肉毒毒素产品领域的空白并与集团莫娜丽莎(Vmonalisa)玻尿酸等其他医美产品形成协同效应。

成立于1995年的康哲药业,是一家以CSO(合同销售组织)业务起家的公司,该公司曾代理过丹麦灵北制药的抑郁症治疗药物「黛力新」、德国福克制药的胆囊胆固醇结石治疗药物「优思弗」等知名产品,并以此逐步发展为国内最大的处方药产品销售推广服务提供商。

同样是受到行业政策的影响,自2018年后康哲药业旗下几款主力产品收入同时出现下滑。据公司2018年年报显示,其营收增速仅为1.6%、盈利增速为10.5%。

作为对比,2012年至2018年期间康哲药业的营业收入从2.819亿元跃升至53.49亿元,每年的营收增速均保持在20%以上。

为挽救营收颓势,康哲药业近年来积极向医美领域调头转型。仅2021年一年内,康哲药业接连并购超声技术平台公司「康乃馨」、医学美容专业公司「旭俐医疗」、皮肤医美专业公司「卢凯」等多家公司,并与韩国医美公司「OVMEDI」就埋植线产品订立独家合作协议。

疯狂“买买买”过后,康哲药业已在植发、透明质酸凝胶、光电医美、埋植线、肉毒素等多个医美细分赛道进行布局。

据康哲药业2021年年报显示,康哲药业皮肤线实现收入3.13亿元。尽管目前医美业务营收贡献还很小,但随着康哲药业旗下医美产品矩阵布局趋于完善,该业务线具备相当大的发展潜力,有望成为康哲药业下阶段业绩提振的重要抓手。

药企跨界医美

需熬过收获前的漫漫长夜

通过梳理几家传统药企转型路径不难发现,药企转型医美大多是受医药行业集采等政策倒逼,且入局方式普遍为大举兼并收购,以此完成对医美赛道的快速切入。

以买代研的打法确实极大地加快了药企对医美领域的布局速度。以华东医药为例,公司在短短几年内高效完成了产品和业务整合,据华东医药2022年上半年财报披露,目前已拥有无创+微创医美领域产品三十余款,产品组合覆盖面部填充、面部清洁、埋线、皮肤管理、身体塑形、脱毛、私密修复等非手术类主流医美领域。

但另一方面,药企进军医美赛道大多都选择收购海外标的,这无疑会增加公司现金流的压力,对原本就因产业环境变化而业绩承压的药企正常经营造成挑战。

与此同时,药企入局医美还要经历调整营销打法的阵痛。医美产品的消费群体目前以年轻女性为主,这与药企传统项目所面对的消费群体有较大差异,药企更需要了解医美用户们的消费习惯与消费心理,进而做出营销打法的针对化调整,建立专门开拓医美市场的营销队伍。

除投入成本带来的压力外,药企切入医美赛道还需熬过收获期到来前的“漫漫长夜”。以肉毒素为例,我国肉毒素依据毒麻药品审批,相关产品的过证时间长达8年以上,即便是代理产品一般也需要3-5年才能实现上市。

由此可见,跨界医美虽为优选,但转型道路绝非坦途。随着“颜值经济”越发火爆,可以预见会有越来越多的玩家杀入医美产业试图分一杯羹,究竟谁能扛下转型重压顺利完成蜕变,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十万个育儿真相)

文章来源网络,如有涉及侵权或对版权有所疑问,请联系我们处理

美遇美合

医美信息及知识服务平台

您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